穿梭群島間的Pinisi



Pinisi英姿
更多內容請參考玉山社出版的<看見印尼> 跳島巡遊小巽他群島篇

在印尼群島海域乘風破浪的傳統布吉斯縱帆式風帆船(Buginese Schooner)稱比尼西(Pinisi),除依然保持它原有的海上捕漁運貨等功能,現在更搖身一變成為海上巡渡假者的最
經過幾世紀的學習演變,代相傳的造船匠師,不只隨著海上航行比尼西造船技術傳佈印尼群島地區,並將造船功能的觸角,延伸附加價值倍增的觀光遊製造領域,為比尼西風帆船打開一道更加寬廣的海上路。
難怪,布吉斯(Bugis)男人總喜歡自豪地說:女人可以局限在家庭周遭地區活動,但男人活動領域則應遠至海天交接的地方。

演化過程
根據歐洲殖民國家的文獻記錄,16世紀末葉蘇拉威西島南部的布吉斯與望加錫(Makassar)族人,與許多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family)的海洋族群一樣,已經使用舟或獨木舟從事海上航行。那個年代,在印尼群島間從事海上貿易者,主要是馬來人與爪哇人,而當時的主要造船中心也在爪哇島北海岸,以及婆羅洲(Borneo)東南方一帶。
17世紀初期位於南蘇拉威西(South Sulawesi)省的望加錫,開始在東南亞地區的海權競逐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從馬來半島的馬六甲(Malaka)到摩鹿加(Moluccas)香料群島,最直接航線的主要轉運站。南蘇拉威西人尤其是布吉斯人,開始找到機會向各貿易船隊學習造船技術,並充分發揮他們的造船航海天份。
從最初為了討海捕漁而建造小漁船,經過幾度演化,再加上不斷與中國、阿拉伯、印度、馬來半島貿易往來,以及隨後面對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風起雲湧,為因應快速增加的海上貿易需求,17世紀到19世紀末,南蘇拉威西人使用的船隻幾經更迭,直到20世紀初葉,以2根大桅杆(masts)加上7片風帆(sails),造形優美,可以平衡、定、安靜航行於大海的比尼西風帆船雛形終於演化誕生。
19301970年代是比尼西木帆船的鼎盛時期,由於運輸貨品的數量與體積日增,船體與載重需求也相對增加,主要用以承擔印尼群島間的交通與物流運輸任務。1980年代之後,75%的比尼西風帆船已裝上動力引擎,成為動力帆船(prahu layer motor, PLM)靠風力與風帆,無風則啟動引擎航行,不但可縮短航行時間,也較能掌握運輸時程。
近二十年來,由於印尼的民主開放與經濟發展,為滿足國內外海上旅遊的需求,打造以觀光旅遊為主的大型比尼西成為一個新的趨勢,同時,世界各國聞風而至的遊艇愛好者,也紛紛簽下比尼西訂單。
比尼西木船的噸位,從30噸的小貨船到900噸的大型遊船,應有盡有而造價也從每艘貨船不到10萬美元,到每艘大遊艇需近百萬美元,確實為南蘇拉威西省的造船小鎮賺進不少外滙。

造船與儀式
離南蘇拉威西首府望加錫(Makassar)東南方約200公里Bonto Bahari地區,人口約25千人,居民主要以建造木船維持生計,他們尊稱造船的匠師為Punggawa,並稱自己的家鄉為造船者家園(Bumi Panrita Lopi)
造船匠師的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幾乎未曾接受過正規造船教育體制的洗禮。
傳統的比尼西只使用木栓或墊木連結船板,而不靠任何鐵釘建造。如果只是建造一般傳統捕魚或運貨用的比尼西木船,對駕輕就熟的當地造船老手而言,已不再需要任何設計圖案。訂貨者只要說明想要船隻的長度、寛度與高度,大約半年到一年之間,就可取貨。
但是,為了滿足顧客個別需求,而特別客製化設計的比尼西遊艇,則必需結合顧客的創意需求造船者精湛工藝,才能打造出一艘艘造形羅曼蒂克,或是充滿昔日海盜船感覺的全新創作,此一創舉也逐漸為印尼的比尼西打開世界知名度。
平均壽命約在2530年之間的比尼西,她的船身外殼,視功能需求取材自東南蘇拉威西省省會肯搭里(Kendari)鄰近地區耐水的鐵木(ironwood)等樹種,船體內裝則在南蘇拉威西省就地取材,以材質優美的柚木(teak)為主要材。
除了造形與材質外,由於比尼西木船的功能頗具多元性,無論是來當漁船、貨船、遊船或水專用船,操作靈活度與度等各方面均已成熟。而且,在船體的維修方面,作業簡單程度也已有口皆碑。
為祈求造船平安及未來航行海上的安全,每艘比尼西木船的建造過程中,除正式舉行三道傳統造船儀式外,也對造船材料的選定,設定了一些基本規範。
基本上,當地居民都把新造的船隻,比喻成造船師傅的新生孩子為了維持造船匠師的名並確保下海航行的安全,負責匠師絕對不會採用已使用過的舊木,也不會使用漂流木、已倒下的樹木,或已有瑕疵的木頭來打造新船。
傳統比尼西造船儀式還保有些許物靈信仰的影子,這與台灣蘭嶼達悟族造船者建造拼板舟的過程有點類似,儀式通常包括長期觀察選定造船樹木(kalabiseang)、切割造船用船板(annattara),以及安置船身龍骨(ammossi)等幾個主要階段。
以一艘載重量350噸的比尼西為例,大概需要使用300平方公尺的木材,以126片船板拼裝成基本船體後,再設定施工最難但決定船型與效能的船首,最後再以纖維填塞船縫,並塗上石灰椰油和成的灰泥。
在整個造船過程中,選定良辰吉日施工,也是村民與匠師們約定成俗的共識。57是最受當地民眾喜愛的幸運號碼,5代表掌握幸運,7則代表未來無盡的財富與好運。
祈福儀式總少不了祭品獻禮,比如安放龍骨這個很重要的儀式,主事者會依照造船規模的大小,通常以船體及載重量為標準,以羊或牛為主祭牲禮,再搭配二隻鷄、二尺白布、一枚金戒指、一只陶罐、椰子、香蕉、紅糖、裙布,以及印尼傳統織布等。  

悠遊海上的精靈
相對於先進國家動輒十幾層樓高的大型豪華觀光遊輪,目前悠遊巡弋於印尼巴布亞(Papua)西部六王群島(Raja Ampat)附近的觀光遊船,以及在其他群島間從事跳島旅遊的船舶中,約有80%改裝自傳統的比尼西。其中知名度較高的就屬2010年底下水的巴布亞珍珠號(Pearl of Papua),她甲板前端已改裝成日光浴的平台,船尾則設計成水中心。
巴布亞珍珠號的造形極簡單純,一片片大風帆搭上古意盎然的船身,不由地讓人墜入古老而浪漫的時空情境裡。
現代比尼西遊船對內裝尤其講究,無論是拼花地板、寢室裝橫、使用太陽能及現代導航系統,或是安裝海水淡化處理設備等,麻雀雖小,但五臟功能俱全。
一艘1997年建造於印尼加里曼丹(Kalimantan),即婆羅洲南部,排水量420噸的白浪號(Ombak Putih)比尼西風帆由荷蘭設計師結合傳統風格、現代感與舒感打造而成,船長36公尺,寛10公尺,雙7帆,船尾吊掛2艘可以隨著海岸地形搶灘登岸的小艇,下層船艙則設置有12間裝有冷氣、雙人床與衛浴設備的客房。
者與內人曾於2013416-29,與22來自世界各國的海上16位印尼船員的陪伴下,搭乘白浪號以跳島遊方式繞行印尼的天涯海角-小巽他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留下這一子難以忘懷的美妙記憶,並在「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一書中娓娓道出分享。

1 則留言:

  1. 傳統造船工匠哪需要上啥輪船學校或大學?重點是要會造船。
    #感恩師父讚嘆師父
    佛教如來宗 官網
    https://www.rulai.or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