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四季如夏,全年都可吃到種類繁多的熱帶水果。印尼人除了水果直接食用外,最特別的是喜歡取用將熟未熟的水果,如蓮霧、芒果、番橄欖(或稱南洋橄欖)、鳳梨與涼薯等做成水果沙拉(Rujak buah),沾著辣椒花生醬、棕櫚糖漿或鹽巴吃,這是當地居民普遍認為最享受的消暑聖品之一。
蓮霧(Jambu air/Bell
fruit/Water apple/Rose apple)原產於印尼與馬來半島,當地人稱呼Jambu,印尼原產蓮霧味甘性涼,現在很不容易在台灣嚐到她的原味,屬消暑解渴的水果,在印尼看到的果實,大多為粉紅色,像極了聖誕時節掛在聖誕樹上的搖鈴,口感鮮脆誘人,酸裡帶甜,減肥效果頗佳,常在印尼水果沙拉中現身。
荷蘭據台期間(1624-1662)引入台灣南部種植的蓮霧,落地生根成為台灣代表性的農產之一,並由漢人取了一個頗富詩意的名字-蓮霧。日後再經台灣果農的精心栽培,研發出多汁脆甜的黑珍珠、黑鑽石與黑金剛等高級水果,是充分運用印尼原物種加上台灣技術轉植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荷據時期引入台灣的植物
荷蘭殖民統治台灣38年期間,不但為台灣的早期開發歷史留下許多的文獻紀錄,也陸續引進實用性植物與果樹。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19年逐步取得物產豐富的爪哇島,並在巴達維亞,即現在雅加達設立亞洲總部後,為順利執行公司的殖民計畫,選擇性先後從爪哇島引進已經在印尼土地上馴化的外來植物,例如原產於墨西哥與熱帶美洲的銀合歡,利用樹根來鞏固土壤,葉子拿來餵食家畜與家禽,木幹樹枝拿來當薪材;原產地在墨西哥的觀賞植物緬梔,台灣人因其花冠白底黃心像荷包蛋,故取名雞蛋花,這種遍植印尼各地的白色、粉紅色與紫紅色緬梔花朶,已成峇里島印度教信徒每天拿來祭拜或迎賓的重要花種,但印尼穆斯林對緬梔卻敬而遠之,有人稱她為墳墓花。因緬梔在台灣碰上寒冬,葉子落盡後枝椏狀如鹿角,又稱鹿角樹。
除了實用物種,荷蘭統治者也同時引進幾種已在印尼落地生根的果樹到台灣,諸如原產地在印度的芒果(印度南方泰米爾語 Mankay),傳入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後稱Manga,再經殖民列強傳回歐洲後稱Mango,而在台灣卻博得一個唸起來很率性的名字「檨仔」;原產地在熱帶美洲西印度群島的釋迦(Sugar apple),先導入印尼種植並經荷蘭人引進台灣後,因其外形酷似釋迦佛頭而直稱釋迦;原產地在熱帶美洲墨西哥與秘魯一帶的番石榴(Guava),也是在大航海時代傳入印尼後,再由荷人引進台灣,稱茇仔或那茇仔,據考可能是英文的音譯。以上果樹在台灣南部適應環境,並經台灣農民不斷改良後,先後成為台灣極具代表性的農產品,為台灣人的水果攝取增添不少美味。
印尼特殊的水果
印尼除了出產椰子、番石榴、蓮霧、木瓜(Papaya)、西瓜、柚子、百香果、檸檬、腰果(樹花生)、鳳梨(菠蘿)、酪梨(Alpukat,又稱奶油果)、龍眼、楊桃(Belimbing)、柑橘、火龍果(Buah naga),以及種類繁多又香甜的芒果(Manga)與香蕉(Pisang)等一般熱帶水果外,最具特色的水果還有以下10種:
1. 榴槤(Durian) 是一種令人又愛又恨的果類,性温熱。榴槤屬木棉科熱帶落葉喬木,原產地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及其鄰近地區,果實呈橢圓形,色澤黃色或黃綠色,長滿硬刺,果重1-2.5公斤。喜愛榴槤的人,不只喜歡它濃郁化不開的味道,鮮甜風味也獨具特色,令人流連忘返,當地人還特封它為「熱帶果王」,即使是延伸產品如榴槤冰淇淋或冰棒,也深獲知音青睞。反之,痛恨榴槤的人,打從第一次接觸開始,就視榴槤為非人間物產,光是它的氣味就足以令人退避三分,因此許多大飯店或密閉公共空間,對榴槤都敬而遠之。據說榴蓮可以活血驅寒,緩解經痛,特別適合深受經痛困擾的女性食用。
2. 山竹(Manggis/Mangosteen)又名山竺,原產於印尼巽他群島與摩鹿加群島,與榴蓮被視為夫妻果。果皮暗紫色,厚而堅硬,以確保果實不受侵害,表面光滑,屬中型果,果臍像一朶小花,有幾片花瓣,裡頭就有幾片果肉。用刀將果皮繞一圈劃開,即可看見有「熱帶果后」之稱的山竹盧山真面目。果肉潔白晶瑩,一瓣瓣抱成一團,外型有點像一整顆去皮大蒜,但味道截然不同,清甜微酸,風味獨具。相對於榴槤性屬温熱,山竹性屬寒涼,解熱效果佳,如果對榴槤欲罷不能,吃多了,可以配些白開水或鹽巴水,或者直接補吃幾顆山竹來降降火氣,兩者交互食用,絕配!
3. 蛇皮果(Salak)又名沙叻,是一種熱帶棕櫚果,原產於印尼的火山地區,因接受度高,現已普及到東南亞與南亞,但以印尼的品種質地與栽培技術最為成功,尤其是在火山分布的峇里島、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的日惹等地區。果實外形上尖下圓,果皮很像紅褐色或金黃色的蛇皮鱗片,剝皮得小心,免得傷了手指皮膚。果肉有薄膜裹住,多數呈三辦,吃起來有點像咬下剛從樹上採下的新鮮蘋果,口感清香,甜中帶酸帶澀。蛇皮果棕櫚樹的葉柄長滿令人生畏的尖刺,稱得上是百毒難侵,也是頗佳的圍籬植物。
4. 紅毛丹/髮果(Rambutan)屬無患子科大型熱帶果樹,樹冠張開如龍眼樹,樹葉深綠,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熟果為紅色或黃綠色,球果上長滿髮絲般的柔軟絨毛,故名「髮果」。白色果肉像極了荔枝,口感也接近荔枝,多汁而爽脆,味道香甜帶點酸,清香度又略勝荔枝,因此又稱「毛荔枝」。紅毛丹的果殼比荔枝厚些,不易直接撥開,食用時可以刀子小劃一下,再以雙手上下握住,像開瓶蓋一樣的旋開。
5. 釋迦果(Sirsak/Soursop 或 Zurzak)又稱刺果番荔技,是一種外表不甚起眼,外皮又像長了肉瘤似的綠皮水果,果肉呈乳白色,多籽,嚐起來略帶檸檬酸味,但一定要等到熟軟後再吃。印尼人通常喜歡打成果汁,再加點糖與椰漿混著當消暑飲品,味道像極了台灣的鳳梨釋迦,爽口宜人。
6. 番橄欖(Gedondong)長的像特大號橄欖,果實為綠色,成熟時轉為金黃色,口感頗像芒果青,微酸略帶甜味,屬鹼性水果,很適合飯後食用去油,且果肉中富含纖維,也有助消化。番橄欖是印尼人吃水果沙拉(Rujak)時的必備果品之一,直接打成果汁再加點蜂蜜飲用,味道極為鮮美,一經品嚐就會讓人念念不忘。
7. 波羅蜜(Nangka/Jackfruit)又稱樹菠蘿,屬碩大型水果,成長在樹幹或主樹枝上,成熟果實常重達20-25公斤。金黃色果肉鮮甜可口,香味濃郁,略帶黏液,生吃熟食兩相宜。當地年輕人相信波羅蜜可以改變口腔異味,所以常在約會前把波羅蜜當成口香糖咀嚼一番。
8. 杜古(Dukuh)是熱帶地區廣泛栽種的常綠果樹,果實簇生於枝幹旁,有點像大粒的龍眼,但外形帶點蒼白的黃色,果肉五瓣,味道有點兒像柚子,清甜略帶酸味,據稱以蘇門達臘巨港出產的品質最佳。清涼解毒的杜古果籽略具苦味,不宜與果肉一齊吞食,台灣人稱杜古為蘭撒果(Langsat)。杜古樹果附近經常會有蠍子出没,因為杜古是牠們的最愛。
9. 涼薯(Bengkoang)是印尼當地的特產水果,外皮看起來有點髒,但果肉白皙無瑕,多汁香脆,味道清淡帶點甜味,非常適合拿來搭配蓮霧、青木瓜、青芒果、西瓜與鳳梨等水果做成水果沙拉。印尼女孩普遍相信吃涼薯可以美白皮膚,袪除臉上色斑,因此也有廠家用涼薯製成潤膚保養品加以推銷。
10. 號角香蕉(Pisang Tanduk)是印尼土生土長的香蕉,甜裡帶酸,是製作炸香蕉的理想選擇之一。果皮較厚,可生長到像小孩手臂一樣長。
此外,果肉晶瑩剔透的龍塔果(Buah
Lontar),果實外形遠看像一串小粒的棕色椰果,削開果皮先現出一塊塊果子,再由龍塔果達人用特製小刀去皮,就可以一口口享受內含甘甜果汁的清涼龍塔果,是印尼東部比較乾燥地區的特產水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