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南卡保文化源頭
西蘇門答臘省的地形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塊,即東側的火山高原、西岸的海岸平原,以及離海岸約100公里 外叢林密佈的明塔威列島(Mentawai Islands)。每個區域都以各自獨立的形勢,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整體而言,地貌上貫穿全省的巴里桑山脈(Pegunungan Barisan)才是西蘇省的地形主角。
巴里桑山脈中部有米南卡保族人(Minang Kabau)視為聖山的默拉比(Mt. Merapi),該火山周遭所形成的三條山谷地區,土地肥沃,是樂天知命米南卡保人代代相傳的根據地。也是水牛角般二端高高翹起的大屋,當地人稱為Rumah Gadang建築的原鄉。
大體而言,相對於印尼其他族群,米南卡保族人似乎比較喜歡從事需要動腦的工作,例如做生意、從政、當教師、藝術家、文字工作者或科學家等,而不願意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因此,在印尼輸出的數百萬勞工、看護或女佣中,很難找到一個來自西蘇門答臘省。族人如果為了生活而到外地打拼,也善於調適自己,不會任意惹麻煩,更不會隨意與人發生衝突或打架。
如果把位於西部海岸平原南端的巴東(Padang),視為西蘇門答臘省的政治、行政、教育與經濟中心,那麼座落在中部約900公尺 高地上的小鎮武吉丁宜(Bukittinggi)及其鄰近鄉村,則是形塑西蘇省傳統文化的重鎮,尤其是母系(Matrilineal)所形成的特殊柔性文化社會。
母系社會
現住西蘇門答臘省約580萬人口中,96%屬米南卡保族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母系社會族群,信奉伊斯蘭者居多。一般而言,伊斯蘭文化多屬父系社會,男性占主導地位,但米南卡保社會則不然,族人依舊守著傳統,讓母系社會組織始終維繫不墜,由女性主掌家庭大權。
根據米南卡保的傳統律法與規範(adat),家族所有物與財產均以母系繼承,宗族的傳承也一樣。子女從母姓,婚後丈夫搬入妻子家,如果身為一家之主的母親不幸過世,父親就必需搬離這個家庭,單獨過日子。雖然以母系主導家族或家庭事務,如一旦涉及政治、部落與族群等權益大事,還是得委由男人做主協商處理。
女族長是家族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另外一位很重要的角色是母親的長兄,也就是大舅舅,他得在家中父親過世後,負擔起教育、養育與子女們的婚姻等大事,責任負擔很重。
當地人傳神描述米南卡保男性與女性的關係,就像手指皮膚與指甲,必需相互依存,才能成就指頭的功能。但也有人用比較現代的形容方式表示,男人在家中像個溫順的乘客,而女人則像掌握著方向盤的司機。
山城武吉丁宜
距離西蘇門答臘首府巴東市約90公里的武吉丁宜(Bukittinggi),意即高山丘陵環繞的地方,人口9萬,是米南卡保文化的發源重鎮,她的誕生與成長歷史,以及她如何在父系社會的印尼伊斯蘭社群中,依然得以保留以女性為主體的母系社會,至今還是個謎!
武吉丁宜是西蘇門答臘省東部米南火山高原(Minang Highlands)上的最大城市,雖地處赤道南側不到1度,但900公尺以上的海拔高度,氣候涼爽宜人,19世紀初與荷蘭殖民統治者接觸後,頗受青睞,發展迅速。荷治政府於1825年以副大總督Hendrik Merkus de Kock之名建築防禦性城堡Fort de Kock,Kock這個名字就一直取代武吉丁宜的市名,一直到1949年印尼正式獨立後,才還原為本名Bukittinggi。
身處高原十字交口上,武吉丁宜往東可直下廖省(Riau)首府Pekanbaru出馬六甲 海峽;往西南可下西蘇門答臘首府巴東市(Padang)出印度洋;南北方向則是蘇門答臘島上南北縱貫公路的必經要道,頗具戰略價值。
山城座南朝北,東南方有蘇門答臘島上最活躍的火山默拉比(Gunung Merapi,2891公尺),西南方有辛加朗火山(Gunung Singalang,2877公尺),雙峰護持當靠山,北邊則是無盡谷地(Agam)。西側及南邊有馬鈴角(Danau Maninjau)與新卡拉克(Danau Singkarak)二個火山湖,滙聚高原各山谷溪水,成為避暑休閒與淡水養殖魚業中心。
環繞著默拉比火山分布的三條豐饒谷地,是獨特傳統米南母系社會文化的誕生地。這三條谷地分別為武吉丁宜所在地的無盡谷地,武城東北邊約50公里 的50城谷地(Limapuluh Kota Valley),以及東南方約50公里 的平整谷地(Tanah Datar)。其中,50城谷地據信是首批米南先祖們落腳的地方,他們腁手胝足開闢水稻田,成為高原上的穀倉,Payakumbuh是區內最大的城鎮;平整谷地小鎮Batusangkar則是14到19世紀間米南王室的所在地,國王的宮院猶在,讓人思古之悠情;無盡谷地則是歐洲人近二百年前,從西部巴東地區登岸後首先探訪的谷地,因地理位置特殊而開始發展至今。
除了火山環繞的滋養,造就這片豐饒肥美的高原土地,米南高原上的二個老火口湖,一如北蘇門答臘的多巴火口湖(Toba Lake),深邃迷樣而讓人流連忘返。
曾經的佛教王國
在雅加達的印尼國家博物舘舊舘入口處一樓大廳裡,陳列了滿地的印尼佛教與印度教時期石雕,其中一尊高4.41公尺的Adityawarman國王巨大石雕像,腳下踩著一圈人頭骷髏,矗立大廳正中央,仰望令人不寒而慄。
1293年在東爪哇島創建的滿者伯夷(Majapahit)王國,信奉佛教與印度教,影響力快速增長。1294年誕生於滿者伯夷首都Trowulan的Adityawarman,是滿者伯夷第二任國王Jayannegara的堂弟,他任職資深部長期間,善用王國軍力拓展領地至蘇門答臘東部與中部,並在米南卡保人居住的帕加魯雲(Pagarruyung)創建新的佛教王國Malayapura,位置在武吉丁宜的東南方,從1347年到1375年穩穩掌控中蘇門答臘地區的金礦貿易。據信Adityawarman國王就是形塑米南卡保族母系社會的主要推動者。
168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馬六甲總督聘用的葡萄牙人Thomas Dias首度進入中蘇門答臘訪問後,在其報告中表示,Adityawarman王國已在16世紀時分裂成3個王國。
1803年傳統的混合宗教團體與帕德利(Padri)伊斯蘭基本教義信仰者發生嚴重的族內衝突,帕加魯雲王宮遭到焚燒,稱為帕德利戰役(Padri War),不少米南卡保王族成員被殺。1819年荷蘭殖民政府介入這一次的族群內戰,1821年派遣軍隊對帕德利村子發動攻擊行動,發現帕加魯雲王宮(Istano Basa
Pagaruyung Kingdom)雖遭祝融,但王室威望仍在。
幾度失火重建的帕加魯雲王宮,2007年再遭閃電擊中失火, 2013年10月重建完成,雖然主結構體已改用水泥,但外觀仍維持原味,規模很龐大,並已無國王與王室成員入住,由印尼前總統蘇希洛主持揭幕後,單純成為觀光景點,供民眾緬懷。
印尼獨立前後的角色
1856年荷蘭殖民政府在武吉丁宜設立蘇門答臘島第一間師資培育學院,希望透過師資培訓提供島上各地原住民接受教育的機會,民智逐漸啟蒙,武吉丁宜也成為蘇島教育的活水源頭。
誕生於武吉丁宜的米南卡保人穆罕默德‧哈達(Mohammad Hatta, 1902-1980),父親是伊斯蘭學者,小學讀巴東荷語學校,再讀雅加達商業高級中學,1922年到荷蘭留學,就讀鹿特丹商業學校。1926年當選為印尼協會主席,主編「印尼獨立」(Indonesia Merdeka)刊物,屬理性主義的虔誠穆斯林,因與蘇卡諾總統的世俗國族理念大致契合,乃共同攜手為印尼的獨立建國目標戮力以赴。
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後,1945年8月17日二人共同署名發表印尼獨立宣言,定都雅加達,哈達就任副總統一職,但因荷蘭殖民政府意猶未盡,陸續佔領印尼國土,印尼共和國乃於1946年1月4日將首都由雅加達遷到日惹,再遭荷軍侵擾,最後選擇在蘇門答臘的武吉丁宜,由財政部長與瑪斯友美黨領袖Sjafruddin Prawiranegara成立「印尼緊急政府」(Pemerintahan
Darurat Republik Indonesia, PDRI, 1948/12/22-1949/7/13),也就是備位的緊急首都,以避免剛才誕生不久的共和國中央政府香火滅絕。1949年7月13日印尼共和國政府將首都重新遷回日惹。
1949年12月16日印尼正式脫離荷蘭獨立後,還都雅加達,哈達才開始真正履行其副總統與聯邦內閣首席部長的職務。
1950年到1957年武吉丁宜成為當時中蘇門答臘省的省會,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西蘇門答臘、廖(Riau)與占卑(Jambi)等3省。
因為蘇卡諾總統逐漸傾向與伊斯蘭格格不入的共產黨,並直接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況,同時實施軍法統治等擴權行逕,哈達副總統乃於1956年12月1日辭職下台。隨後在爪哇島以外的蘇門答臘與蘇拉威西等大島引發一系列軍事叛變。
1958年2月15日反對印尼中央政府的印尼革命政府(Pemerintah Revolusioner Republik Indonesia, PRRI)在武吉丁宜成立,但5月就遭印尼政府軍敉平,從此哈達副總統的政治命運與武吉丁宜的政治光環日漸淡化,回歸昔日的平靜。
旅遊勝景
大鐘樓(Jam Gadang)是武吉丁宜市中心最重要的人工地標,1920年代為了安置荷蘭女王贈送的大鐘而蓋,原始屋頂造形類似歐洲的小圓塔,上頭設計製作報時用公鷄一隻;日據時期改建成不等邊的和式屋頂;印尼獨立後再將鐘樓與屋頂改為米南卡保牛角式屋頂建築。鐘樓周遭廣場是雙輪馬車伕、觀光客、生意人、活動舉辦者與當地民眾最愛的聚會地點。
偉大的母親公園(Bundo
Kanduang)象徵母系社會的米南文化,寓意深遠。公園裡的博物館以傳統米南大屋(Rumah Gadang)形式呈現,屋頂依舊以茅草覆蓋,側面設有穀倉,博物館建於1934年,是西蘇門答臘省最古老的博物館。
從距離市中心僅約1公里的全景公園(Taman Panorama),遙望有蘇門答臘大峽谷之稱的西阿努克峽谷(Ngarai Sianok),意即安靜峽谷,山風微拂,河水在山間蜿蜒輕輕流過,猴群在由大樹枝椏框起來的景框中跳動,忽隱忽現,背景中高2877公尺的辛加朗火山,更襯托出峽谷的秀麗美感,如詩如畫。公園內的日本洞(Lobang Jepang),是1942-1945年二戰期間由日本政府強迫當地民眾服義務勞役挖出的軍事用壕洞,洞內如街道般的小巷弄裡,備有軍火庫、廚房、監獄、法庭、拷問室與逃生出口等設施,頗為壯觀。
印尼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與首任副總統哈達的故居,座落在蘇卡諾哈達(Soekarno
Hatta)街上,離市中心不遠,家屋建築極其簡單樸實,十足展現西蘇門答臘省米南
卡保族出身政治人物的高雅風範。
穆斯林除了不喜歡豬,也不太喜歡狗,除非狗兒是經過特殊訓練,可以協助救災、看門、狩獵,或透過其敏銳嗅覺執行軍務或毒品偵測等工作,否則嚴禁將狗當成寵物養在家中,並不得與人有親密的擁抱或接觸。但米南卡保族男人對狗的看法似乎與一般伊斯蘭信徒略有不同,他們認為狗是親密、忠實的工作伙伴,可以幫忙防止野豬破壞農作物。
客串當國王與王后的滋味。
Traditional
House大屋(Rumah Gadang)
平整谷地(Tanah Datar Valley)Batusangkar附近的Pagarruyung王朝的王宮(Istano Basa Pagarruyung),雖經幾度焚燬重建,米南卡保大屋的架構還是非常引人目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