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尼的大米歉收,當然會引發恐慌,只是糧荒是世界各國必需面對的共同問題,没啥稀奇!也與快樂不快樂没有很直接的關係。最讓印尼民眾受不了,又與快樂指數息息相關的,並不是什麼天大的東西,而是日常生活裡,缺了就會口齒無味,頓覺人生難以快樂活下去的香料、辣椒與速食麵。
2010年底發生在台灣的一場印尼速食麵事件,是檢視印尼各界對速食麵特殊情感的最佳機會,也是考驗台灣與印尼關係既真實又有點烏龍的個案,最後是以雷大雨小的方式結束了一場可能的風暴,再度讓20幾萬在台灣的印尼移工與台灣的速食麵愛好者,可以一起分享吃速食麵的快樂。
香料與辣椒
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香料有丁香(Clove)、荳蔻(Nutmeg)與肉荳蔻(Mace),曾讓印尼東部的摩鹿加群島(Moluccas)博得香料群島的美譽,並在世界歷史上留名。
丁香原生於摩鹿加群島北部的特納提與迪多爾火山島上,因為16世紀開始歐洲大航海時代對各種東方香料的殷切需求,造就了富裕的特納提與迪多爾蘇丹王國的興起。丁香是丁香樹上結的花苞,未開花前就先採摘下來,經乾燥後成為香料,很適合烘焙糕點或燒烤肉類時拿來調味,過去歐洲人也常把曬乾的丁香插入柑橘,再以絲帶綁起來掛在櫉子裡,以薰香衣物。印尼人除了把丁香拿來調味外,也有人喜歡搭配咖啡煮來飲用,更有菸商以丁香的特殊氣味創造出知名的Sampoerna丁香煙。
摩鹿加群島南部班達島上的原生荳蔻與肉荳蔻,不但早期中國人與阿拉伯人拿來當藥材治療消化病灶,它也是16與17世紀歐洲與亞洲間的主要貿易商品之一,曾引發荷蘭與英國兵戎相見。為了獨佔並完全掌控這二種香料的生產,荷蘭殖民者還曾大肆屠殺島上原住民,並引進新的奴隸取而代之。荳蔻是荳蔻樹果實中央的褐色核仁,肉荳蔻則是包住荳蔻核仁的深紅色網狀假種皮,二者香味類似,但肉荳蔻的香味清淡許多,是絞肉食品、香腸與甜甜圈裡常用的調味料。荳蔻因為其辛辣香氣與微苦味道充滿南國情調,是歐洲人最喜歡的香料之一,無論是乳酪或蔬菜料理,以及布丁、蛋糕或鮮奶油中都會撒上荳蔻粉調味。聽說義大利人描寫的更誇張「廚房裡若没有荳蔻,就稱不上是廚房」。包裹荳蔻與肉荳蔻最外層的果皮稱荳蔻肉(Nutmeg fruit),華人喜歡剝下加糖醃製成蜜餞,吃起來頗具獨特風味。
印尼人真的很懂得充分運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皮做為調味材料,無論是原產於印尼的生薑(Ginger)與前述香料,或經引入後落地生根的各種調味料如胡椒(Pepper)、辣椒(Chilies)、香茅(Lemon grass)、肉桂(Cinnamon)、大蒜(Garlic)、芫荽(Coriander)等,都已在印尼飲食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也不知到底是什麼原因,只有辛辣感而幾乎没有香味的辣椒,竟然會後來居上,成為印尼人用餐過程中無法或缺的最重要調料,無餐不辣。辣椒的生產過程如碰到天候影響而減產,辣椒價格就會由於供應短缺而大幅飆漲,馬上民怨四起,因為少了辣椒吃在口中的辛辣快感,已經大大影響了印尼人民生活的快意程度,也難怪辣椒會一躍而成為印尼人民需求最大的調味食品。
速食麵
為什麼一個以稻米為主食的印尼,會在1960年代引入小麥製造麵粉,並在往後的日子裡逐漸成就印尼速食麵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這又與政商扯上了關係,1965年930事件後,親西方的印尼掌權者蘇哈托總統,為了穩定民心,並解決缺糧問題,除了於1966年進口美援稻米外,美國也趁機向印尼推銷過剩小麥。此後蘇哈托總統政權開始充分利用小麥的分配,與華商林紹良等共享經濟利益。
在台灣俗稱泡麵的速食麵,台灣人普遍認為吃多了對身體健康會有影響,還有人更危言聳聽地說「吃太多速食麵,人死後會變木乃伊。」當然也有不少印尼中上層民眾也相信多吃速食麵無益健康,但大多數一般民眾並不以為然,他們寧可相信「吃了營多麵(Indomie)的男童會跳舞與飛翔」,少了營多麵,彩色人生會變成黑白。
速食麵到底在印尼扮演什麼重要角色?根據統計印尼每年的速食麵消費量高達134億包,意即2億6千萬人口的印尼,每年每人平均吃掉50幾包速食麵,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吃,因為方便、價廉與味美,更有底層民眾把吃速食麵當正餐呢!而印尼的Indomie速食麵品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口味多樣化,無論是辣味撈麵(Mi goreng pedas)、原味撈麵(Mi goreng)、沙嗲味撈麵(Mi goreng sate) 、巴東牛肉味撈麵或蔬菜味撈麵等都有很多的忠誠消費者。營多麵是一種印尼式撈麵,煮法很像台灣的乾拌麵,不留湯底。
話說原籍福建的林紹良1938年到印尼中爪哇後,曾在古都士(Kudus)與三寶瓏(Semarang),以及雅加達等地作生意尋找商機。二戰結束後印尼為脫離荷蘭的再度殖民統治,林紹良挺而走險協助印尼共和軍走私軍需品,1949年初識印尼軍人蘇哈托,頗獲信任,一直到1968年蘇哈托將軍因「930事件」就任總統後,與林紹良的互動互惠關係更加緊密,聽說林紹良的印尼名字Soedono Salim就是蘇哈托幫忙取的。林紹良憑著這層關係,順利取得多種貨品的壟斷與分配權利如麵粉與製造香煙的丁香等,並適時回饋蘇哈托家族成員。尤其是麵粉的生產讓林紹良富甲一方,加上速食麵如Indomie、Sarimi與Supermi的生產,曾經讓營多福(Indofood)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速食麵製造商。
現在的Indomie除了打入世界市場如美國、歐洲、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台灣等國家外,並早已取得伊斯蘭清真食物(Halal food)認證,在中東國家與非洲的埃及、蘇丹、肯亞、索馬利亞與摩洛哥等國攻下龐大的市場,堪稱印尼最具世界知名度的品牌。
印尼速食麵事件
2010年10月因為印尼平行輸入台灣的速食麵醬油包中,驗出Indomie辣味撈麵、原味撈麵與沙嗲味撈麵等均含化妝品用的防腐劑,而遭台灣衛生當局勒令下架。這條新聞經印尼Kompasiana部落格公民記者首度披露後,隨即在印尼媒體與政界引發喧然大波。針對此一速食麵事件,台灣政府始終堅守就事論事的原則,但印尼政府在Indomie生產公司、媒體與國會議員的交相關注下,則試圖轉移焦點以保護印尼人引以為榮的知名品牌及其產品,可見印尼各界對營多麵速食產品的重視程度。
台灣政府立場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提供的6項產品檢驗結果發現,台灣對防腐劑「苯甲酸」(Benzoic
Acid)設定的標準值為「速食麵體、辣椒、脆洋蔥、調味包均不得檢出含防腐劑苯甲酸」,但經檢測印尼營多麵速食麵的醬油包與辣油包,發現其防腐劑苯甲酸含量值為1.0g /kg,因此台灣政府在幾度提醒印尼駐台機構,但未獲正式回應的情況下,決定將Indomie下架。然而印尼各界不討論苯甲酸含量超標問題,卻針對台灣未設防腐劑含量標準的「羥苯甲酸甲酯」(Nipagin)部分大談特談,確實有點牛嘴不對馬尾。據信這是印尼官方的策略使用,意在避開Indomie不符台灣食品標準部分,而將焦點轉移到Indomie没有問題,即台灣未定標準的Napagin部分,目的在說服印尼民眾相信Indomie的安全食用性。
另根據台灣食品安全單位針對此一事件的研究認為,印尼營多福公司所生產的速食麵含有台灣不得使用的防腐劑,應屬單純的供應系統問題。為確保印尼速食麵符合台灣食品添加物使用規定,並保護消費者食用安全,食品藥物管理局於10月9日 要求自印尼進口的Indomie速食麵必需全面下架回收。
10月12日台北駐印尼代表處指出, Indomie遭台灣政府勒令下架事件,純係台灣衛生部門處理食品衛生安全的個案,與商業競爭或所謂的商戰無關。只要是合法進口,又符合台灣的食品檢驗標準,台灣政府就會同意Indomie商品再度在台灣上架販售。
10月14日台北駐印尼代表處再度表示,印尼衛生部食品與藥品監管署(BPOM)在營多麵遭台灣政府勒令下架的發展過程中,總以狹隘的「一個中國」政策為藉口,對台灣採取極度保守的態度。又動輒以台灣不是聯合國農業糧食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設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的成員國為由,質疑台灣設定的食品安全標準,甚而對雙方研議洽簽的中草藥合作備忘錄未予支持。為促進台灣與印尼相關產品的進出口,建議BPOM宜拋棄過時成見,積極與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或台北駐印尼經貿代表處直接聯繫,以便快速有效解決紛爭。
業界回應
營多麵遭台灣衛生部門要求下架事件,先經台灣媒體點燃星星之火後,再經印尼網路、平面與電子媒體的推波助瀾,不僅引發營多福公司的股票下跌,也激起印尼各界的廣泛討論。事件發展過程中首當其衝的營多福公司,10月11日由副總經理Fransiscus Welirang說明表示,他懷疑台灣衛生署禁止該公司速食麵上架的動機,是因為台灣想要保護其市場,以防止比台灣更便宜的其它速食麵參與競爭。
10月12日人民獨立日報(Rakyat
Merdeka)引述營多褔公司發出的公報稱:台灣衛生署所没收下架的營多麵,不是廠方專門為台灣輸出的產品。廠方本身輸往台灣的產品,已符合當地食品安全單位的條例與食品標準的規定。由於印尼與台灣的食品標準不同,所以輸往台灣的速食麵,基本上應該是由廠方直接寄運,但並不排除由印尼國內的貿易商直接將內銷產品輸往台灣。營多福公司執行經理Taufik Wiraatmadja也表示,他保證輸往台灣的食品已符合台灣衛生部門的食品安全條例,也相信在台灣流通的營多麵不是廠方輸往台灣的產品。
民間看法
印尼企業家協會主席(Ketua
Asosiasi Pengusaha Indonesia, Apindo)Sofyan Wanandi(林綿昆)表示,台灣把營多麵下架所產生的問題,並非另一種形式的商戰。他說,台灣的食品監管單位保有與印尼食品與藥品監管署不同食品標準的權利,所以進入台灣的食品都要經過當地監管單位的特別認證。台灣食品監管單位是獨立的單位,政府不能干預,所以監管單位比較傾向於保護國民消費者的權益。他也建議印尼政府,不需要把營多麵下架的事件,擴大成商戰,使雙方的關係惡化。其實,台灣的營多麵事件,確實給營多福公司和其他企業上了一課,不要只想賺錢,也要替人家的寶貴生命著想。他說,政府將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全力為廠商辯護呢! 還是保護自己有時候會搞欺詐的國民工業?或者讓廠商自尋出路?
10月13日,印尼消費者衛生效能基金會(YPKKI)主席Marius Widjajarta質疑食品醬油可以使用Nipagin最多每公斤不能超過250毫克的標準,是BPOM照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條例而已,BPOM該做的是去測試化驗印尼民眾每天要吃下多少含Nipagin的醬油與速食麵。
印尼消費者基金會(YLKI)會長Husna Zahir聲稱「目前在印尼流通的食品全靠消費者自己去評估,我認為,要不只好接受政府所規定的標準,但你相信政府的標準嗎?你肯定政府的說法嗎?否則,我們只好選擇我們所獲得的資訊,並反問:為何台灣實施比印尼更嚴格的食品衛生標準?這就是值得我們深思地方。」
印尼媒體報導
10月11日,雅加達民營TV
One電視臺的「印尼晚間您好嗎?」節目轉播台灣電視台報導台灣政府正在搜查印尼速食麺的新聞後,隨之又播出印尼「指南日報」Kompasiana部落格駐台灣記者Blindie Lee所製作的「營多麵被列入食品黑名單」報導。另居住在台灣的印尼籍民眾Okti Li 也在Kompasiana的部落格裡以「停止食用速食麺!」為題撰寫了更詳細的報導,短時間內就吸引了23萬名讀者點閱,創下Kompasiana部落格歷來觀看人數最多的紀錄。
印尼點滴網站(www.detik.com)引述駐台北印尼經貿代表處(KDEI)貿易主任Bambang Mulyatno 10月11日到國會所做的解釋:台灣衛生署所發現的營多麵是印尼國內內銷的產品。諷刺的是,台灣聲言危害身體健康的營多麵,在印尼卻被列為安全食品。
10月12日人民獨立日報引述Twitter網民的自潮表示「台灣人怕吃了營多麵會死,印尼人則害怕没有營多麵吃會死。」同時表示「請問,印尼人與台灣人有何分別?印尼人是否對含有毒素的食品有免疫力?難道印尼人是百毒不侵的田螺?謝謝你,台灣。」
10月12日更新之聲晩報(Suara
Pembaruan)報導:老實說,我們好久没有聽到食品與藥物監管署公佈國內哪種藥品與哪種食品,因為對健康有害而不能服用或食用的新聞。即使有的話,那也只不過是監管署與地方的監管局,每年在開齋節前夕到市面上查訪而已。過了節日後,就很少再聽到類似的新聞了。
10月14日印尼最大報-指南日報(Kompas)報導:速食麵的普及造就了許多新的生意機會,尤其是那些添加各種佐料的麵店。想想這些麵店的創意,一包只賣900盾的速食麵,在店主的創意下,能變成一碗價值1萬盾的撈麵,甚至賣到一碗1萬8千盾。所添加的佐料不外是蔬菜、鷄蛋、牛肉丸、牛肉醬或鷄肉等東西。這種麵食店已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個角落滋長。速食麵的消費者從幼童到老年人,確實已成跨世代食品。市場需求壯大了速食麵廠商,目前印尼至少有17家專門生產速食麵的廠商,總年產量達180萬公噸,數量相當於246億包。這回台灣政府衛生部門將Indomie下架,速食麵的安全消費問題才在印尼國內轟動討論起來。
10月22日指南日報再度以「社群媒體-當公民訉息開始被考慮之時」為標題報導「台灣衛生署把印尼速食麵產品下架的消息一經傳開後,令國內民眾相當震驚,尤其是那些喜歡吃這種快餐速食的消費者。人們開始發覺讓印尼民眾立即知道有關健康的資訊有多麼的重要。但很少人知道,這回主流媒體所引述的這則新聞是來自Kompasiana部落格公民記者所做的報導!」
印尼政府的處理態度
10月11日,印尼國家食品與藥品監管署強調,所有在印尼國內銷售的速食麵都可以安全食用(Semua Mi Instan Aman)。這是BPOM針對台灣將營多麵下架事件作出的最直接反應。該署危險物質及食品安全監查副主任Roy Sparringa表示,由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成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針對食品化學原料含量均設定有其安全標準,以Nipagin為例,在醬油的含量方面,新加坡、印尼與汶萊所允許的含量為每公斤不能超過250毫克,香港則允許550毫克,歐盟與日本允許含量為零毫克。因為台灣不是CAC國際組織的成員,也没有Nipagin含量的規定。這是把守印尼食品衛生安全主管單位首度為營多麵事件所做的定調說明。
10月12日衛生部長Endang
Rahayu Sedyaningsih自承正在國內市場查究營多麵是否含有過量的防腐劑。但她認為,現在不是向民眾呼籲不要吃營多麵的時候。台灣的營多麵下架事件,已影響Indofood公司的二家股商ICBP與INDF股票大跌4.38%與4.41%。
10月12日印尼食品與藥品監管署署長Kustantinah指稱,目前國內廠商生產的速食麵有663個品牌,而從國外輸入的品牌也有466種,全部速食麵都在該署登記註冊,並在上市發售前一一檢驗過,包括速食麵的防腐劑含量。
10月12日由印尼貿易部部長Mari
Pangestu(溤慧蘭)召開協調會後,於10月13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營多麵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標準生產出來的食品。而台灣不是CAC的成員,故台灣所實施的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食品標準有別,所以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安全食用標準。Indomie 產品對消費者健康没有安全疑慮,爭議是因為台灣與印尼訂有不同的食品檢驗標準,已要求台灣主管單位應立即澄清事實。
10月12日總管印尼經濟事務的經濟統籌部長Hatta Radjasa要求好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他強調印尼政府為了保護營多麵,會毫不猶豫地向台灣發出抗議書,更何況這次下架事件藏有貿易競爭的跡象。他表示,要禁止一種食品在市場上發售,一定要經過專家檢驗過,不能因商業競爭而營私。他還表示,既然要禁止,為何不在以前,偏偏要在20年後的今天來實行呢?
10月13日印尼國會民主黨黨主席M.
Jafar Hafsah評估這是商戰所致。國會第9委員會主席Ribka
Tjiptaning也認為該事件藏有商業競爭的因素。
10月14日國會第9委員會副主席Ahmad Nizar Shihab與印尼食品與藥品監管署及印多福食品公司開過聽證會後強調:如果營多麵真可以安全食用,那要如何才能讓大家相信呢?不能只靠某個機構的片面之詞,廣大的民眾要知道客觀的訉息。(由於指控台灣想要保護自身速食麵市場的説詞,查無實據,並將可能影響台灣與印尼經貿與投資關係後,印尼各界包括國會議員、媒體與部分非政府組織,也開始要求印尼食品安全主管單位,要起而行為印尼民眾的食品安全加強檢查作業。)
10月14日下午,印尼貿易部對外貿易代理總司長Deddy Saleh約晤台北駐印尼經貿代表處(TETO)夏立言代表交換意見,印尼駐台經貿代表處代表Harmen Sembiring(沈漢民)也在場坐陪。Deddy表示,Indomie產品目前已在80多個國家銷售,但台灣禁售該產品的效應已擴大,例如美國已有超市跟進,將該產品下架,香港也有1200多所學校停止使用該產品為午餐等,印方擔憂其後果很有可能會蔓延到其它的印尼食品,以致嚴重打擊印尼產品的形象。建議由台灣主管機關發布聲明(statement),說明因為兩國檢驗標準不同,被台灣政府命令下架的Indomie,僅因台灣保護消費者食品安全的意識較高,如同日本及歐盟等先進國家,對食品檢驗採嚴格標準,甚至為「不得驗出」,但Indomie產品均符合國際規範(250m g/kg),對消費者的健康安全無虞。並建議雙方主管機關應建立合作機制,任一方在採取相關措施前,應先行通知對方。
印尼駐台北經貿代表處(KDEI)貿易主任Bambang Mulyanto承認:早在4個月前,台灣衛生部門就將此事通知印尼駐處,表示印尼生產的營多麵不符台灣食品標準。他在台灣收到這份通知後,就立即跟印多褔食品公司的管理階層聯絡,要他們澄清在台灣銷售的印多麵為何含防腐劑量超出台灣政府所規定的標準。經過廠商調查後,發現原來在台灣銷售的營多麵是印尼國內銷售的產品,並不是針對實施食品標準不同的台灣所輸出的產品。
事件安然落幕
萬萬没想到,單純的印尼速食麵遭台灣政府勒令下架事件,竟能撩起印尼政府與媒體的極度關注。透過這次事件,台灣衛生與行政單位嚴守就事論事的原則行事,證明經得起考驗,也讓台灣政府更加瞭解印尼政府如何以「一個中國」原則處理對台事務的態度。雖然有部分印尼媒體始終跟著印尼政府與營多福公司的說詞報導,但大部分媒體都在整個事件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讓印尼民眾瞭解事件發生原委的權利。
台灣政府為民眾食品安全所做的努力,這回博得了大多數印尼媒體的肯定,也提升了印尼民眾對速食麵與健康關係的進一步理解,最後在各方各自表態後,這場速食麵事件終於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下,安然落幕。
營多麵也再度繼續在台灣市場上架,為印尼移工提供來自家鄉的美妙味道,讓他們得以在異鄉盡情享受那份快樂的小確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