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海權勢力

曾經,大海是空間的阻,是一道道文明的層。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大船開出了佈滿連結點的一條條海路,讓文明不或重組。對身為世界上最大群島國家的印尼而言,人民的感受尤其深刻。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Turkish Empire, 1299-1923)天主教東羅馬帝國後,興起於東西文明的交會點上,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後,穩固了帝國成為歐洲東南部與地中海東部地區的霸主地位,完全掌握歐亞之間的主要陸路與海路貿易管道,帝國經濟因而勃發展,但也死了歐洲各國續向東與向南求貿易發展的空間。
在強勢的伊斯蘭帝國居間作梗等因素影下,對原產於印尼摩鹿加群島(Moluccas Islands),也就是俗稱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上的香料需求殷的歐洲天主教與基督教強權,只好捨原本透過歐洲威尼斯商人,就可以順利從阿拉伯與印度穆斯林商人手上取得印尼香料的海陸聯運路線,試圖透過航海技術的精進,另行開闢出一條不受他人擺的大海航路,大航海時代於開啟
雖然1405(明永樂3)1433年間七度領明朝船隊下印度洋的鄭和,以及在印度洋海域上縱橫數個世紀的穆斯林海商們,都曾經在大航海時代登場前,扮演過探索海洋通路的可能性角色。但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印尼香料與14世紀後風行的馬可波羅(Macro Polo, 1253-1324)「東方見聞錄」(The Marvels of East),才是激勵歐洲葡、西、荷、英等國家,以尋找香料與基督徒為信念,勇敢向大海挺進的最大原動力。

哥倫布西行發現新大陸
長期受葡萄牙人、義大利人與北穆斯林影響的西班牙王室,1492年接受西班牙航海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西向航行計畫。哥倫布懷抱著一路西行就可以抵達傳說中的香料群島與中國的夢想,没想到竟陰錯陽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相對於歐、亞、等舊大陸,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也讓馬鈴薯、可可、橡梨、玉米、木薯、棉花、花生、椒、菠蘿、甘薯與菸草等新作物現身,得以讓西班牙人擷取的貨品在歐洲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並可以與葡萄牙人從亞洲地區帶回的香料與絲綢等貨品分享市場。
1494年同為天主教國家的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德西拉斯條約(The Treaty of Tordesillas),並經教皇追認成為最早的一份跨洋勢力分合約,以北外海的佛得群島(Cape Verde)海域為界,以東屬葡萄牙的探索開發勢力範圍,以西則屬西班牙的勢力範
此後西班牙持續出探險家西向遠航,主要目的就是找出通往香料群島的貿易路線,並讓西班牙可以在不反托德西拉斯條約的前提下,透過香料貿易獲取更大的利潤。

達迦瑪東行首登香料群島
1498年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達迦瑪(Vasco da Gama)往東探險,成為第一位從歐洲航行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的航海家。他並藉由熟悉西印度洋季風的印度穆斯林領航員協助,發現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該航線避開原本屬於義大利商人主導的地中海航道,以及險難測的阿拉伯半島陸路。隨後葡萄牙更成功的將東向航線拓展到六甲、中國與日本,使得陸上絲綢之路不再是歐洲通往東方市場的唯一途徑,也為葡萄牙的對外擴張殖民奠下百年基業。
1511年葡萄牙人正式進入印尼香料群島北部遍植丁香(cloves)的火山島特納提(Ternate)1512年往南進入當時全世界唯一的肉荳蔻(Mace)與荳(Nutmeg)產地班達島(Banda),首先獨享香料貿易帶來的甜美果實。
後來因為葡萄牙人欲以專制強列手法擷取所有的丁香資源,引發印尼群島上當時最富裕的特那提蘇丹王與百姓群起反抗,葡萄牙人進而以更強烈的大砲攻擊蘇丹王宮,關係惡化最後導致葡萄牙人遭到驅逐。退而求其次的葡萄牙人南下安汶(Ambon)設立香料貿易據點,最後再南下東帝汶(Timor)落腳,並長期統治該島東部地區,檀香木成為葡萄牙人與後到該島西部地區的荷蘭殖民者爭相競的主要商品。

西、葡在東方碰頭
管發現美洲新大陸為西班牙帶來許多財富,但卻延誤了西班牙人誓言往西航行首登東方的雄心大志。
葡萄牙人捷足先登印尼香料群島,西班牙人當然也不遑多讓,全力支持葡萄牙航海探險家哲倫(Fernando Magallanes)西向的環球航行計劃。1519年他領頭往西出航抵南美洲,沿南美洲東海岸南下,繞過哲倫海峽,發現通往太平洋的新航路,於1521年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群島的宿霧(Cebu)島後,以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命名這個地區為菲律賓。但他在動用力血腥征服菲律賓過程中,遭當地原住民以毒射中,客死他鄉。未完的環球航程則在手下Juan Sebastian de Elcano領下,航行經過印尼的香料群島,雖晚了葡萄牙10年,但宿願得償,滿載香料後,經印度洋與好望角返抵西班,完整環地球一圈,實際應證了地球圓形的事實。
1606年西班牙也開始在特納提島上與荷蘭人競逐丁香貿易,並與稍南的帝多兒(Tidore)島上的蘇丹合作,藉以抗衡荷蘭人與特納提蘇丹的聯合勢力,直到1663年才完全放棄在香料群島上的貿易競爭。

英國加入競逐
西班牙與葡萄牙分別在東、西半球縱橫數十年後,歐洲其他海權列強如英國與荷蘭才開始加入這場海上貿易爭戰。
16世紀中葉的英國,曾試探索另一條西行經過北極通往東亞的航線,但一無所獲。一直到海盜德瑞克(Pirate Drake, 1540-1596)的出現,再加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1533-1603)1559年加冕登基,並建立屬於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後,開始引領國人對抗天主教國度的西班牙,國際情勢才因而逐漸改觀。
信奉新教的德瑞克,一生充滿傳奇,他在英國可是千古留名的英雄人物,但在西班牙人眼中,他卻是惡名張的大海盜。
1579年德瑞克依循麥哲倫的腳步,乘著金鹿(Golden Hind)風帆船通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沿著南美洲大陸西岸往北航行,一路打劫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殖民地,一直到北緯48度的加拿大西海岸,發現無法通過北冰洋航向東亞後,退而往南循麥哲倫航線橫渡太平洋,先經過菲律賓再於印尼香料群島中盛產丁香的特納提島(Ternate)登岸。在參觀島上富麗堂皇的伊斯蘭蘇丹王宮時,德瑞克曾對特納提蘇丹「腰纏金布,腳踏紅鞋,手戴大條金錬與6枚分別鑲有鑽石、紅寶石與翡翠的戒指」的印象常深刻。他同時向蘇丹表示船上財富過多,已無法再購買香料裝船,此舉也讓蘇丹王深感驚,竟然會有人不把香料放入眼裡!
他隨後橫越印尼群島與印度洋,通過好望角,於1580年返回英國普利茅斯,帶回大批掠奪來的財富。次年榮獲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親自登船賜頒德瑞克皇家爵士(Sir Francis Drake)頭銜,並帶動英國私人企業投入海外貿易的風潮。
15887月,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處死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Mary Stuart,1542-1587),引發羅馬教宗的強列不滿,乃號召對英國進行聖戰。西班牙依此為藉口,派出以西班牙西北角海港A Coruna為基地的「最幸運海軍艦隊」(Grande y Felicisima Armada),也就是西班牙人最引以為的「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向英國宣戰。
當時已任英國海軍中將的德瑞克,成功領導英國艦打敗西班牙,成就英國早期發展史上最大的戰,正式取得競逐海上霸權的入場票,將英國的海外殖民事業逐步推上巔峰。
17世紀初葉,歐洲海權強國為了順利執行該國的海外殖民侵略行為,幾乎都美其名的成立東印度公司,假借為東方貿易而設,實則做為殖民帝國主義者的侵工具。
為防止荷蘭商人可能獨占東方香料等市場,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詔令下,由倫敦富商們斥資合組設立(1600-1858)
160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著香料群島的安汶島(Ambon)貿易站,以及剛佔領的嵐(Run)島做為肉荳蔻的供應站起家,但1623年與荷蘭有關的安汶島屠事件(Amboina Massacre),以及1664年的嵐島與曼哈頓島(Manhattan)的條件交換,英國勢力逐步退出香料群島,轉而專心致力於往後哺育英國東印度公司快速成長的殖民地茶葉與鴉片種植事業。

荷蘭的崛起
1568年因為北方七省,即現在的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地區,群起反抗西班牙哈布士堡王朝的中央集權,以及西班對新教加爾文的迫害,爆發北方七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1581年荷蘭雖宣布獨立,但雙方戰爭持,一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力普四世(Phillip the 4th )簽訂「明斯特條約」,才承認尼德蘭正式脫離西班牙的統治,荷蘭正式開腳步開創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為打擊大航海先行國西班牙與葡萄牙,荷蘭人依循西、葡二國闢出的航線,發展其亞洲與美洲貿易,試圖斷絕二國經濟來源,包括美洲的白銀與東亞地區的香料等商品。
1602年荷蘭為整合14家以東印度貿易為重心的公司,合併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1602-1798),並於1619年在巴達維亞(Batavia),即今天的雅加達設立總部,開始展開對印尼近330年的殖民統治,VOC負責統籌管理該公司在印尼各地、香料群島與日本等35處貿易據點,當然其中也包括了1624年才併入荷蘭殖民地的南台灣安平貿易據點。
1605年征服香料群島上的安汶島(Ambon)後,為能完全掌握香料來源並獨佔香料市場,以避免產地香料價格因相而上漲,歐洲市場則因供應充足而利潤下跌的情況發生,160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威逼盛產肉荳蔻的班達島族長們簽下不平等條約,並強行軍進入班達島上建築那堡壘(Fort Nassau),但遭到島民伏擊而犠牲了一位將軍與33名部屬
曾目睹1609年班達人偷襲殺害上司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新任大總督柯恩(Coen)1621年為了完全掌握香料來源,對班達島上約15千名原住民進行大規模的滅族報復行動,趕盡殺絕他們認為成不了好奴隸的大部分島民,再把剩下的順服者送進雅加達等地當奴隸,致使當地原住民銳減至數百人,幾乎連根拔起。同時也引進聽從指令的其他族人遷入島上協助種植肉荳蔻。為了搶香料肉荳蔻,上萬名班達原住民就此失家園或失去生命,為大航海時代的歷史留下斑斑血跡。
荷蘭人由於無法順利打開中國市場,因而決定先搶奪澳門。1622(明天啟2)荷蘭艦隊在英國艦隊的協助下,對澳門葡軍發動猛攻。初期攻勢順利,直到荷軍的火庫被葡軍擊中,局勢才急轉直下。荷軍退而求其次轉據澎湖,此舉觸怒了明朝政府,1624年在華商李旦的斡旋下,荷軍接受明朝政府的建議,轉進被明室政權視為化外之地的台灣,在今稱台南的大員安平地區設立貿易據點,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外來統治政權,福爾摩沙島的完整面貌首度在世界地圖上現身,也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而荷蘭殖民統治者為台灣留下的文字檔案記錄,更讓台灣由史前時代一躍進入了歷史時代。
1565年就已開始殖民菲律賓的西班牙,到了1626年才開始為了暢通與中國、日本的海上貿易,而與捷足先登台灣南部的荷蘭較勁,佔領北台灣,分設淡水(Tamchui)、哆囉滿(Turoboan)與蚵仔難(Cabaran)等三個統治區。但由於日本德川幕府採行鎖國政策,只開放中國與荷蘭船隻到日本特定地點從事貿易,而且西班牙船隻被禁止入境日本,北台灣失去西班牙人做為貿易據的功能,加上1636年淡水原住民群起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燒燬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堡壘,乃先行撤離淡水,再於1642年遭荷軍攻打鷄,略作抵抗後,便打開聖薩爾多城(San Salvador)城門投降,結束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16年殖民統治。
為驅逐英國在香料群島上的競爭勢力,1667731日荷蘭與英國簽訂布列達條約(Treaty of Breda),雙方同意交換條件,荷蘭將從美國原住民手上以當時的荷幣60 Guilders(19世紀的歷史學家研究換算約值24美元,2011年好事者再換成歐元約值734歐元)便宜購得,並已殖民38年的曼哈頓島(即現在的紐約市曼哈頓區,荷據時期稱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與英國交換已殖民51年的香料群島上,離班達島不遠的嵐(Run)島,二個小島的命運從此轉。現在嵐島人口與3百多年前相近,大部居民依然以種植肉荳蔻維生,而曼哈頓島早已蛻變成為世界金融重鎮,是紐約市5個行政區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區,人口約165萬。
但撤離的英國殖民者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開始從長計議準備把肉荳蔻種苗從香料群島偷偷帶往英國的其他海外殖民地,如氣土質可能比較適宜的錫蘭(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東與加勒比海島上試種培育,1811年美夢成真逐漸量產,最後導致原本猶如黃金般珍貴的肉荳蔻香料,價格大幅下降。
1669年時,VOC已成世界上最大的股份公司,擁有150艘商船、40艘戰艦、2萬名員工與1萬名傭兵。
  
歐洲殖民亞洲的第一份成績單
荷蘭人於1624年,以及西班牙人於1626年陸續在台灣南、北設立據點的同時,歐洲強權在東亞與南亞的勢力範圍也大致底定。
最先殖民亞洲的葡萄牙人,主要殖民據點包括印度西岸的果阿(Goa)、馬來西亞的六甲(Malacca)、中國明朝的澳門(Macao)與香料群島南端的東帝汶島。
西班牙人則先於1565年正式殖民菲律賓宿霧地區,1571年將馬尼拉(Manila)設定為西班牙殖民政府首府,最後將整個菲律賓群島納為西班牙屬地。
相對於西班牙與葡萄牙人在香料群島的失利退出,以印尼巴達維亞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的荷蘭,透過1623年發生在香料群島安汶島上的英國密謀搶荷蘭城堡及害荷蘭總督事件,荷軍先下手為強屠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安汶主管Gabriel Towerson、商務人員與10位日本傭兵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香料群島上的主要據點遭到摘除,英國只好逐步退回印度等地經營其後勢看好的殖民事業。荷蘭殖民整個印尼群島的奠基作業初步完成,只待日後以3個世紀的時間,將印尼國土一塊塊如拼圖般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國家圖
1624年荷蘭殖民台灣南部的大員地區,其殖民勢力已達頂峰,而歐洲列強在亞洲奮力演出的第一場大航海時代殖民大戲也到此接近尾聲。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者萬萬想不到,帝國的封鎖政策竟讓歐洲各國如脫野馬般奔向未知的浩大洋,開創了地理大發現與大航海時代。而1519世紀間守要地的伊斯蘭鄂圖曼帝國,終究無法抵抗近代化歐洲列強的衝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分裂,在東西文化緊密交流的土地上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伊斯蘭帝國也就此化入歷史的灰之中。
印尼香料群島上曾經發生過的一場場生離死別與香料競逐的風華月,應該早已隨著海潮與海風飄揚遠去,留下的只有摩鹿加群島火山土壤所孕育出來的肉荳蔻與丁香,永遠與當地原住民,以及早期被VOC選中而遷入協助種植香料的奴後裔們同在,阿門!

印尼縮影公園



初識印尼的櫥窗
身為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由17千多個島嶼所組成,東西橫跨3個時區,長5千多公里,坐擁赤道二側,寛17百多公里,再加26千萬人口,分屬3個族群,分操7百多種語言,如此廣袤而多元的國度,如何讓印尼及外國民眾初識她的魅力呢?
印尼政府決定在印尼宣布獨立30年後的1975年,在首都雅加達的東南方郊區,創建一座能夠充分展現印尼特色的印尼縮影公園(TMII, Taman Mini Indonesia Indah),期待透過這個同時容納印尼過往、現在與未來各面向的展示場域,為印尼的族群與文化傳承撒下種子,並在這塊占地145公頃的土地上發芽茁壯,讓她成為世界瞭解印尼的最佳櫥窗。

原創構想
如何在一塊塊從農民手中徵收來的土地上,創造出一個既能有效傳承印尼文化,又能實踐、傳播印尼多元族群與文化特色的園地,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計畫,也讓主其事者煞費苦心。
園區在1971年開始規畫闢建,直到1975420落成啟用,主要入口的3層大拱門(kala makara),以生命的時光隧道為設計意象,藉著過往、現在與未來等3重拱門,凸顯印尼縮影公園的文化傳承使命。
進入園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兀自聳立的建國五原則火炬紀念碑(The Pancasila Frame Monument),這座印尼文稱Tugu Api Pancasila的紀念碑,以印尼首任總統蘇卡諾的建國五原則為理念設計基座,白色高搭頂端則飾以象徵生生不息的火炬,乍 看之下,像極了雅加達市中心獨立廣場(Medan Merdeka)上的國家紀念碑(Monumen Nasional, Monas)縮小版。
遊客可在這個地區換搭各式交通工具遊園,包括可以從空中鳥瞰整個園區的空中纜車(The Skylift Cable Car)、高架觀景列車(The Indonesia Aeromovel)、迷你遊園火車(The Miniature Train)、遊園車(The Sightseeing Car)與腳踏車等。
紀念碑後方是縮影公園的行政管理與接待中心,峇里島建築形式的印尼博物館(The Indonesia Museum)設置在這個區塊內,自行開車遊覽園區的遊客非常容易錯過。象徵印尼宗教信仰自由的清真寺、基督教與天主教教堂、印度教寺院、佛寺與孔廟等建物,分置該中心的二側。
繼續往前行,逐漸進入園區的核心展示場,包括在園區中心鑿建出一個大人工湖,湖中依印尼主要大、小嶼的位置,按比例分佈展現在這片象徵性大洋裡,搭乘空中纜車是欣賞這片海洋國家立體模型的最佳方式。
環繞長形人工湖的外圍,園區依各省的地理位置,安置了1975年開幕時印尼已設立的26個省份代表性傳統建築,一比一重建或直接移植搬入,各具特色,各省佔地面積與整體規畫均一氣呵成,頗具看頭。
再往外延伸第二層外圍,分散規畫了15個博物館、5個花園與5個公園,還有兒童皇宮、科技中心、大銀幕與4D戲院、手工藝術村與水公園等寓教於樂設施,以符合各類型民眾入園期待與需求。


傳統建築展示館扮演角色
藉著傳統建築及其空間配置,提供一個可以保存與傳揚各省族群文化的場域,讓傳統文化得以代相傳,這是縮影公園傳統建築群所扮演的最主要角色。
為了活化傳統建築與族群的生命力,各省政府與縣市政府無不試著透過各種活動展現特色,如舉辦傳統建築及其功能導覽說明、新耕地開拓及豐收祭典儀式展示、節慶與服飾展演、傳統音樂舞蹈表演,以及族群生命周期包括從新生代生、成年、結婚到死亡等生命禮俗介紹,並提供場地讓住在雅加達都會區的該省民眾,舉辦傳統婚宴與其他文化地方特產推廣等活動。
園區內原始規畫的26省傳統建築各具特色,其中以水牛角為文化基礎的大型建築尤其搶眼,例如西蘇門答臘省米南卡保(Menang Kabau)母系社會為主體的牛角大屋(Rumah Gadang),以及南蘇拉威西省二頭高翹像Pinisi帆船船首又似牛角的長屋。其他如加里曼丹各省以雅克族(Dayak)原住民族群文化為中心的長屋(Rumah Panjang)、峇里島強調三界和諧(Tri Hita Karana)印度教文化精緻建築,以及北蘇門答臘省多巴湖鄰近地區的巴達族(Batak)大屋等等,均值得細細品味,當然如有機會搭上該省傳統活動的舉辦,更可深入神遊一番。
可惜,1975年後才陸續分支設立的7個省份,包括BantenBangka BelitungRiau IslandNorth MalukuGorontaloWest SulawesiWest Papua,由於園區規畫當時根本無法預測未來可能增的新省份,並預留適合空間,目前只能將就集中安置在靠近加里曼丹省傳統建築附近的空地上,建材、格局與活動方式均受局限,角色扮演略為遜色。
印尼中央政府目前設置的34省中,就只有近年設置的北加里曼丹省份在園區內尚無自己的傳統建築,至何時會單獨落腳園區,或僅併入原本已存在的東、西、南、中加里曼丹省建築群中,尚不得而知。

博物館與自然生態園區的特色
園區外圍的15個博物館、5個花園與5個公園,是瞭解印尼自然生態各面向發展的窗口。
博物館中包括永久典藏傳統文物的印尼博物館(The Indonesian Museum)、傳家寶博物館(The Heirloom Museum)、集郵博物館(The Philately Museum)、科摩多博物館(The Komodo Museum)、昆蟲博物館(The Insect Museum)、油氣博物館(The Oil and Natural Gas Museum)、運動博物館(The Sport Museum)、城堡式建築的軍人博物館(The Soldiery Museum),以及電力與新能源博物館(The Power and New Energy Museum)等等。
花園中分設收集印尼4百多種傳統草藥(The Herbs Garden)、仙人掌花園(The Cactus Garden)與苿莉花園(The Jasmine Garden)等。
公園則有鳥類公園(The Birds Park)、淡水水族館公園(The Fresh Water Aquarium Park)、爬蟲類公園(The Reptilia Park)與蝴蝶公園(The Butterfly Park)等。
其他附屬遊樂場域包括以彩色歐式宮殿建築為特色的兒童皇宮(The Children Palace)、科技展示中心(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hibition Center)、大銀幕戲院(Imax Theater)4D電影院(The 4D Theater and Wonder Adventure)、手工藝術村(The Art and Handicraft Village)與水公園(TMII Water Park)等寓教於樂設施。  
此外,園區主入口處左邊的禮物博物館(Museum Purna Bhakti Pertiwi),由數個大小金字塔形圓錐體建築構成,造形類似爪哇人接待貴賓用餐時的第一道東朋飯(Nasi Tumpeng),館內典藏著蘇哈托總統任職30幾年間,世界各國訪賓贈送的珍貴禮物,其中也包括了李登輝、蕭萬長、錢復、郝柏村與劉泰英等台灣訪賓所贈禮品,規畫管理頗稱完備,但不直接歸屬印尼縮影公園管理,需另購票入園。
一個園區外的皮影偶戲館(Kautaman Puppet)2個偶戲團駐館,經常舉辦傳統皮影偶戲的演出。

申遺的期待與努力
就像印尼之大難以一目瞭然,縮影公園雖小,但想一次或一天就能細看究竟,也不是件易事。已經40歲的印尼縮影公園雖略顯老態,管理、展示與推廣方式也已逐漸趕不上時代變化,但建園初衷依舊,未來會如何蜕變發展仍待各方努力。
2011年印尼政府曾試著以縮影公園具體實踐文化傳統的保存為登錄項目(the category of the best practices of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申請列入世界無形文化遺產(The World Intangible Cnltural Heritage)名錄之中,惜至今尚未成功。
希望印尼縮影公園能再接再勵,努力改善展示空間、手法與內容,讓體質脫胎換骨,一如2009年印尼以巴加隆岸蠟染布博物館與各級學校合作推廣蠟染教育與訓練(WICH of best safeguarding practice-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Indonesia Batik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Elementary, Junior,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and Polytechnic studen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Batik Museum in Pakalongan)為項目申遺成功有機會登上世界無形文化名錄,再度擦亮印尼縮影公園招牌,繼續提供印尼民眾與國際社會一個瞭解印尼的最美麗櫥窗。